作《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、教学与评价改革》主题讲座
atonal D
讲座开始,左教授先从我国九次课程改革历史表明:教育需要与时俱进!进而点出“核心素养”一次的出现与变化。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讲座三大核心问题:为什么会走向学科素养?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?基于核心素养学校如何变革?
左教授用了“家长求助”“语文课堂”“运动会”三个故事来引出自己的观点:家长价值观要由单一走向多元;教师的教学思维要走向课程思维;要由工作习惯走向本质反思。最后点明观念影响人的行为选择。由观念思考两大问题:教育的目的是什么?要采用何种教育方法?
左教授谈及古今中外教育目的的演变,向老师们抛出了信息时代的教育困境——无限的知识和有限的时间,继而提出“为教育目的瘦身”的观点以及“学生核心素养”的概念。
学生发展核心素养,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,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简而言之,核心素养就是做事加做人。
核心素养是教育原则,知道学校教育进行德育智育统整的改革:坚守基础。
人工智能时代,人工智能将会以“教书”为主,而教师则以“育人”为主。
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关键、最必要的基础素养。
身而为人,要具备感性、理性和神性。生命教育要包含思想方法、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。
接着,左教授介绍了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价值取向。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倾向于“实现成功生活”;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等则是“促进终身学习”;新加坡倾向于“促进个人发展”;而美国等国家侧重于“内容、目标与途径相结合”。各地的价值取向虽不尽相同,但最终均指向培养“全面发展的人”。其中,左博士特别介绍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直以来都是以“注重思想道德教育,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”为核心,并对“全面发展”在现代社会更应是自主发展(自主性)、社会参与及互动(社会性)、文化基础(工具性)三者兼具。
自主发展包括自我认识、自我控制、自我超越。自我认识包括健康生活和学会学习两大方面;自我控制情绪、言论、行为;自我超越要学会自我返乡、自我激励、自我告诫。“自主发展”素养提升的关键点是做好他人管理和自我管理二者的联系,联系二者的关键为主题性教育:明确责任主体、告知与其后果、交回选择权。
社会参与的三大本质是价值观选择、实践育人、创造育人。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和科学,涉及学科是双语、数学和信息科技。
核心素养作为综合表现,指导学校教育进行教学创新。
左璜教授最后以《伟大的悲剧》一课作为例子,分析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,并分析了各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,最后点明,核心素养就是要做到科学育人、立德树人。
编审:郭明磊
扫码关注我们
微信号|ynxwlz
勤勇善智 德学坚卓